對沖基金的生死劫


(出自 陶冬 財經天下)2009-01-28 00:18:18


 


  200811月中旬,筆者在美國做路演,其中一天在曼哈頓中區見客戶。曼哈頓中區是對沖基金聚集地,客戶距離較近,天氣又好,於是選擇步行前往,結果一天之內竟在馬路上撞到5位剛剛失了業的對沖基金經理。在無預約下,一天碰上5個熟人已屬少見,撞到5位拿著履歷的對沖基金失意人,這個概率著實令筆者震驚。  


  自1949年第一隻基金誕生至今,對沖基金行業剛好經歷了一個甲子。一場金融浩劫,將其打得飄零慘澹,衍生產品垮了,石油商品垮了,套利交易垮了,行業信譽垮了。銀行突然的信貸收縮,令猝不及防的對沖基金潰不成軍。對沖巨擘馬多夫的欺詐罪行,更令整個行業的誠信遭受質疑。對沖行業面臨著60年來從未有過的生死危機。  


  金融業是這場百年一遇金融海嘯的震中,市場價格急跌、流動性驟緊、信心崩潰下,高杠杆的對沖基金業自然受傷最重。對沖基金大約有2萬億美元資本,平均杠杆率為3倍;投資銀行有自營投機交易資金4萬億美元,杠杆率為20倍。保守地估計,金融海嘯前有86萬億美元的風險追逐資金(alpha seeker)進行投機運作。海嘯後,假定對沖基金的資金損失一半、投行自營交易資金損失3/4(交易損失加上贖回),對沖基金的杠杆率降至1.5倍,投行的杠杆率降至5倍,投機資金的總數便由鼎盛期的86萬億暴跌至不到7萬億美元。以上數目僅是框算,不過所反映出的慘重損失,應該說八九不離十。而且,政府出資拯救銀行和投資銀行,同樣內傷甚重的對沖基金卻只能生死由命。  


  浩劫之下,對沖基金會不會徹底退出金融舞臺?筆者認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舊基金的死亡,為新基金的發展提供了空間。  


  幾乎所有歐美投資銀行資本金均遭到重創,而對沖基金中只有1/3左右受重創或不得不清盤。投行的投資有明顯的羊群效應,作為上市公司的投行為追求超高(而且是越來越高)的盈利增長要求,無一例外地進入事後被證實是死亡陷阱的按揭衍生產品領域,而且使用極高的借貸比率,一個部門的虧損便拖累了整個機構。  


  對沖基金行業則是由許多策略完全不同、杠杆比率參差的個體組成,它們中間有做CDO(債務抵押證券)、MBS(住房按揭抵押證券)或因超高借貸而遭滅頂之災的,但也有許多因主攻方向不同、策略不同而小虧甚至賺錢的。對沖基金中倒掉一批無可避免,尤其是那些規模龐大、行動不便、靠杠杆率來增加回報的巨無霸。一批當年的傳奇對沖基金,很可能像恐龍一樣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規模較小、靈活、低杠杆、針對個別市場或產品的利基玩家(niche player)。


   其實,劫後的一片洪荒,為這些新型對沖基金創造出表現的舞臺。行內的競爭對手減少了,名牌效應褪色了,投資銀行近退出,而價格錯位所帶來的投機機會卻在增多,市況波動也為真正的好手提供一顯身手的機遇。同時,多數金融產品的價格泡沫已被擠出,市場在目前價位上再現2008年式暴跌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筆者認為,市場需要康復期,對沖業需要療傷期。資金對風險的胃納在相當時期都不會回到過去的勇態,整個對沖基金行業的復蘇需要至少幾年的時間。但是,這幾年恰恰是幸存的或新起的基金有所作為的幾年。上世紀90年代末對沖基金狂熱興起之前,是這一行業的黃金時代,那時競爭少,杠杆也不高,基金表現卻很亮麗。


   金融海嘯過後,政府痛定思痛,必然會強化監管,這樣無形中會加大基金的運作成本。不過筆者認為,此乃必要的保險,有利於保障投資人的根本利益,有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也有利於市場的穩定。好的基金在監管之下,沒有過高的借貸杠杆也可以賺錢。  


  對沖基金的成功取決於投資技巧風險管理價格錯位這三個要素並未隨金融海嘯而消失,因此筆者斷言對沖基金不會就此消逝。但是,這一行業的真正復蘇,不僅需要基金經理的表現,還需要新資金的流入,這恐怕要等待風險意識的放鬆。長遠來看,投資者仍要求回報,部分資金仍願意為更高的回報承受更高的風險,對沖基金具有存在的理由和市場上的地位。不過對沖基金一直被歸類於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它的確也是追求非一般風險/回報的非傳統投資。


 


  (本文原載于新財富,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勸誘或投資建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寶泥寶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