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台相機,都如同一部時光機,帶你穿越時空,相機隨科技的進步,從傳統底片式相機走向數位相機(DSC),而以數位儲存的方式讓影像變身。
全球最大的數位相機代工廠華晶科技,在全球十大數位相機品牌中,拿下柯達、富士寫真、三洋與賓得士(Pentax)等眾家品牌廠的訂單。努力追求以最好品質的相機,呈現和
|
華晶科早期是走設計路線,將產能外包,沒有工廠。後來在建置自有技術團隊後,著手「養產能」,在大陸建置完整的產能,圖為大陸昆山廠的外觀。 (本報系資料庫) |
收藏每個人的記憶,以積極創新的腳步,走出單純的數位相機產業,邁向全方位數位影像解決方案供應商。
華晶科總經理夏汝文曾經計算過:華晶科在民國97年數位相機的年產量已達1,500萬台,總出貨量超過6,000萬台,相機一台台排下去,約相當於6,000公里的相機長河,環繞台灣島6.6圈。依相機壽命來算,大約可為消費者拍出6,300 億張照片。
直到98年,華晶科累積起來的相機長河只會更長,照片應該也達7,600億張以上,每張都洗出來,堆疊起來的「高度」應已超過15萬公里。
收納上千億張照片,原本需要極為驚人空間,現在卻只要存進電腦裏,還可輕易存取、轉寄和製作。這個相機數位化革命的高度成長期,正好是一頁華晶科的成長史。
從零出發 尋找技術團隊
民國85年時,國內最大的汽車集團裕隆結合中華開發銀行等投資法人成立華晶科。創立之初,華晶科走的是「design house 」路線,純做設計,沒有工廠,將產能外包。
做影像產業不是容易的事。以品牌廠的地理位置做為產業分布圖,相機產業一直是美、日競技場,尤其是講究傳承關係的日系品牌,不說日文、關係不夠深厚,難以打入供應鏈。
華晶科雖有影像產業出身的老總夏汝文領軍,但草創期,也得赤手空拳闖天下,供應商紛紛投以質疑的眼光,甚至不願意賣零件給他。
沒人願意賣的情況下,華晶科只好自己來。夏汝文親自在美、日尋找自己的技術團隊,著手布建自有技術能力。
這個從零出發的環境,讓華晶科因禍得福,成為國內最早投入開發百萬畫素(Mega Pixel)等級DSC代工廠,也是國內唯一擁有核心系統晶片開發團隊的DSC代工廠,有了自行設計的ASIC晶片。
華晶科投資長劉在武形容,創立初期,工作團隊什麼都沒有,也不知道會不會成功,只能繼續向前走,很多工程師是在辦公室做到睡著了,醒來繼續做。當時唯一的好處是DSC還很新,客戶的期待值不會太高,容忍度也高,大家協力攜手開創新市場。
手握有限的資源,再加上員工以廠為家每周上班七天、每天工作超過15小時的毅力,華晶科先接下AGFA(艾克發)先導型機種,這是公司邁進成功的試金石。慢慢的,生意做起來了,終於在89年接到惠普(HP)訂單。
華晶科花了四年的時間,才接到第一筆量產型大單,HP同時也成為引導其走向大量生產的關鍵客戶。91年到手的柯達訂單,則是將華晶科的出貨量推向另一個高峰。
柯達釋單 出貨邁向高峰
劉在武說,無論是HP或柯達 都是影像產業的專業公司,與這兩家客戶的合作,為華晶科在影像產業打好基石。
不過,華晶科漸漸發現,公司不養產能的策略,對於控制品質和交期的難度較高。在91年掛牌上市後,決定在中國大陸昆山建廠,直到93年昆山廠量產前,也足足有大約八年沒有工廠的時間。
華晶科的昆山廠以四年的時間進入量產,除了將華晶科推到97年全球最大DSC專業代工廠的位置外,也成為其近年積極進行關鍵零組件上、下游垂直整合的核心點,自上游的鏡頭、晶片、印刷電路板到成品組裝一應俱全。
昆山廠的模式讓華晶科有效降低成本,也能快速因應市場需求。面對數位相機驚人的跌價走勢,更幾乎年年拿出10% 以上、最高甚至逾17%以上的平均毛利率,優於同業水準。
現在華晶科是資本額37.49億元、全球員工人數約5,500 人的公司,昆山廠月產能超過400萬台。翻開它的財報,更繳出上市八年來,有七年每股稅後純益超過5元的好成績,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亦超過20%,表現穩定。
98年,一份來自日本Techno Systems Research(TSR)最新出版的數位相機市場分析報告,更令華晶科振奮。
TSR調查指出,華晶科在2008年已取代日廠三洋和國內最大製造廠鴻海,單年出貨量僅次於品牌大廠佳能(Canon)和索尼(Sony),成為全球最大數位相機代工廠。
不斷求新 貼近市場需求
劉在武說,扣除沒有工廠的日子,華晶科等於是在93年昆山廠量產後,以五年時間,坐上全球最大DSC代工廠位置。
98年的另一項榮耀,是華晶科成為富士寫真(FUJIFILM)最大供應商,順利搶進日系客戶,攻克另一個不可能。
劉在武說,華晶科的經營理念,是追求「做什麼都要拿到全球第一」,最優秀的廠商,原本就該把競爭對手甩開,所以花了第一個十年,把它做到了。 拿到產量的全球第一後,在下一個十年,華晶科要做的是創新的世界第一。
站在全球DSC廠代工廠市占率第一的跳板上,華晶科看到的世界還是無限大。因為日本研究機構CIPA曾調查發現,全球sensor出貨量只有一成跑到DSC產業上,以華晶科市占率約一成多計算,代表僅在影像產業占有1%,未來成長空間極大。
劉在武說,做代工廠,不只是客戶說要做什麼,而要了解消費者和市場要什麼。跳過了這個代工廠和品牌廠間的GAP(落差),華晶科邁向下一個發展歷程,由專業DSC代工廠,摸索著,以穩定腳步向品牌前進,不僅以量產大廠為本,還要做以創新為核心的公司。
新聞辭典/數位相機
數位相機是「靜態式數位照相機」(Digital Still Camera)的簡稱。民國70年,日本相機大廠SONY(索尼)推出第一台數位相機,開啟影像數位化新時代。
隨著技術成熟、價格下降,這種隨拍隨看、隨刪隨存、還可任意傳送與大家分享的拍照模式,慢慢走進每個家庭。92年時,數位相機出貨量首度超越傳統相機;去年,全球數位相機出貨量達1.2億台,等於全球65億人口中,平均每100人即有1.8台DSC。
數位相機與傳統相機最大的差異,是以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感光耦合元件)做為影像感測元件,並以記憶體取代底片,其他的光學原理和機械結構則是相似的。
CCD等於數位相機的心臟,把透過鏡頭匯入的光轉成強弱不同的電荷訊號,再轉成數位格式,儲存在記憶體裡。CCD決定每台相機的畫素,畫素越高,圖像的清晰度越高。
對數位相廠來說,畫素就像一場競賽,每年不斷跳躍,由最初的百萬畫素,一路跑到現在的千萬畫素以上。
現在影像走進汽車、醫療器材等市場後,不僅要滿足越來越挑剔的消費者,還要為安全把關,也考驗供應商的影像運算技術能力。 (記者謝佳雯)
【2010/03/08 經濟日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