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台灣《今周刊》雜誌提供,節選自4月9日出版的當期「老謝開講」專欄)
三月三十一日,台股以五二一O.八四點收盤,加權指數上漲四.七九點。這是金融風暴以來的完美句點。從二OOO年以來,台股一直是全球著名的弱勢市場,漲幅一向落後別人;自從去年以來,金融海嘯撞擊全球,全球股市跌勢瘋狂、無一幸免,但是台股今年卻走出了罕見的強勁格局。
**去年跌最兇,今年漲最快**
如果以 三月三十一日 收盤的五二一O.八四點來計算,三月台股上漲六五三點,漲幅達一四.三%,表現居全球第二。若以農曆年封關日的元月二十一日收盤價計算,台股漲幅也有一三.四九%,居世界第二。若以O八年收盤的第一季表現來看,台股從四二四七.九七點起漲,O九年第一季漲幅二二.六六%,也是僅次於中國深滬股市,全球表現第二好的市場。
再用最高價與最低價來計算,台股從三九五五點漲到五四六八點,漲幅高達三八.二六%,也是除了中國股市以外,出類拔萃的市場。
如果以最大漲幅來算,台股今年以來上漲一九.一%,農曆年以來上漲二八.七三%,三月上揚一九.九%,都堪稱是全球表現最傑出的市場。再對照經濟基本面,台灣經濟的表現卻實在是差強人意。
像出口值從去年九月的二一八.五億美元開始急降,十月為二O八.一億美元,十一月為一六七.五四億美元,衰退二三.三%;十二月為一三六.四億美元,繼續衰退四一.九%;到了O九年元月降到一二三.六七億美元,出口衰退四四.一%;整個O八年第四季,台灣的出口衰退二四.七%。
台灣一向倚賴出口,當出口大幅衰退,GDP就陷入負成長,里昂證券估計台灣O九年全年GDP將出現一O.七%的負成長,更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O八年九月以後的出口大衰退,伴隨而來的是上市柜企業營收大幅下滑。從事工具機業務的亞崴、程泰、正峰工業、喬福等,營收都下降五成到七成;DRAM的五家大廠、面板廠五家大廠,從九月到元月,營收也出現六成到七成不等的衰退。
PCB產業也是一片愁雲慘霧。晶圓代工的台積電更是帶頭減薪、裁員、休無薪假,竹科陷入前所未見的慘況,但是台股卻能驚天大崛起,背後的理由十分值得探究。
關鍵之一是來自資金面。過去九個月,央行七度降息,重貼現率降至一.二五%,定存利率滑落到O.九七%以下。這幾個月來,先是有郵局拒收大企業的存款,大眾銀行及渣打銀行,甚至對大額存款加收保管費。
**原因1:積極性資金進入股市**
市場資金浮濫,莫不積極尋找出路。在全球共同降息的環境下,貨幣供給年增率逐月上升,於是積極性的資金進入股市尋找新機會。
今年元月定存資金減少三六三億元,這些資金進入股市,對台股不無小補;因為只要在股市找到一個好標的,一支漲停板,就已足夠一年定存利息,股市成為冒險家搶賺差價的樂園。
而今年以來,股市也創造了很多漲幅逾倍的個股。例如,南韓網路遊戲業NC SOFT短短四個月間,股價從二二九OO韓元漲到九二OOO韓元,股價一口氣大漲三倍;台股的遊戲概念股也被鼓動,同樣創造了相當驚人的漲幅。
像中華網龍(三O八三)從五十五.六元飆升到一九一.五元,宇峻奧汀(三五四六)從三十五元漲到一四三元,華義國際(三O八六)從八.六五元急漲到十八.三元,遊戲橘子(六一八O)從十一.二元漲到三十四.五元,昱泉(六一六九)則從七.四六元直接飆升到四十五.二五元,而智冠(五四七八)也從五十一.七元漲到一一六元。
昱泉把自己研發的軟體賣給中國廠商創造一次性進帳,股價翻騰威力驚人。在不景氣聲中,這一批號稱「宅經濟」概念股,為台股帶出了寬廣的想像空間。
**原因2:中國家電下鄉帶來急單**
中國的家電下鄉帶來的急單效應,為產業帶來了生機。去年十一月到今年元月,整個產業的訂單突然不見了,連大老板也慌了;像郭台銘在元月就出面警告,景氣比大家想像的情況還要壞三倍,二月尾牙後又強調景氣最壞的還沒有開始。不過家電下鄉帶來急單效應,進入二月企業已驚覺訂單出來了。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元月二十七日到瑞士達沃斯,參加世界經濟論壇,又轉到德國、英國訪問。當他面對國際輿論對O九年中國經濟唱衰的言論,溫家寶返回中國後全力保八,一方面是落實人民幣四兆元的擴大內需方案,另一項是鼓動中國七.三億農民加入消費大軍行列,家電下鄉是鼓動農村消費非常有效的創舉。
家電下鄉帶來的急單效應,台灣未必在終端產品受益;但台灣廠商是各種消費產品零組件最大宗的供應商,家電下鄉帶來的急單效應,使台灣的半導體、面板、PCB、LED等相關產業都感受到熱力。
像連央行總裁彭淮南都稱許的山寨手機晶片,聯發科(二四五四)與威盛(二三八八)都成了贏家。聯發科的股價從一七七元飆升到三四二元,高價股股價能漲將近一倍,真是威力驚人。而威盛則從四.八九元漲到十七元,漲幅超過二.五倍。
急單帶來的營收成長,激勵了很多公司的股價大漲,不少IC設計股漲幅都逾倍。像是群聯(八二九九)從三十六.四元漲到一一四.五元,漲幅超過二倍。還有原相(三二二七)從七十四元漲到一六八.五元,創意(三四四三)從七十六.八元漲到一六六.五元,智原(三O三五)從二十.八元漲到四十七.六元,松翰(五四七一)從二十五.五元漲到五十二.二元,聯詠(三O三四)從二十三.五元漲到五十六.五元,致新(八O八一)從六十一.七元漲到一二五.五元,漲幅都超過一倍。而與節能有關的LED族群,從晶電(二四四八)由二十五.二元漲到五十五.六元,創造一倍以上漲幅之後,光磊(二三四O)從六.七一元漲到十九.六五元,璨圓(三O六一)從七.七七元漲到二十二.八五元,宏齊(六一六八)從十一.二元漲到二十一.六元,億光(二三九三)從三十二.七元漲到六十九.四元,都漲了超過一倍。
台灣的廠商最擅長大量生產,快速交貨,又能壓低成本,成為這一波急單效應中最大的贏家。
也許有人要說,急單毛利低,且來去匆匆,這個月有單子,也許下個月就不見了。但是在金融海嘯,廠商對新訂單望眼欲穿的期待中,中國家電的急單確實對整個產業帶來很大的效益。
到目前為止,產政學界仍在熱烈討論景氣落底了沒有,各種形容景氣的動物名字都出來了。
例如經建會主委陳添枝有三隻燕子說,包括股價、出口及內需,他認為他已看到兩隻燕子。不過經濟部長尹啟銘則說燕子是候鳥,飛來又會飛走,因此,他比較喜歡鴨子,也就是說春江水暖鴨先知。
而仁寶董事長許勝雄,則說他已聞到牛的味道,不過熊味還沒有散去;看景氣,大家都是摸石過河,走一步算一步。連郭台銘都改口說,景氣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悲觀。
有山寨手機晶片的蔡明介則喊出:「今日的山寨,明日的主流」,他也說第二季的景氣沒有想像中那麼壞。這都是急單帶來的新效應,改變了大家原本非常悲觀的情緒。
**原因3:全球各國政府積極救市**
三是全世界的政府,都站在第一線既救經濟又救股市。
像道瓊指數跌到六四六九點的時候,美國總統歐巴馬上電視,公開呼籲投資人勇敢進場買股票。
台灣的國安基金則在四千點左右逢低進場,三月行政院又祭出獎勵生技產業政策,希望成為台灣第三個兆元產業,使得生技類股又漲了一波。像太醫(四一二六)從十七.四元漲到四十三.五元,足足漲了一倍多;還有永日(四一O二)從十.六五元漲到二十六元,有了郭台銘入股的訊聯(一七八四)也從二十八.五元漲到六十三.八元,生技類股全面飆升,鼓動了市場人氣。
**最關鍵因素:兩岸和平與資金回流**
不過除了這些基本條件之外,有兩個最核心的動力改變了台股的命運,一是兩岸進入大三通時代,這種關係的改變帶來的「和平紅利」,全世界只有台股獨享;這是二OOO年以來,台股能扭轉頹勢的最大利多。其實在去年三月以來,馬英九當選總統前後,兩岸和平曙光乍現,那個時候股市在期待萬點行情,就是因為兩岸關係改變。不過金融海嘯來襲,兩岸的期待跟著落空。
但是如果大家回顧馬總統上任一年來的政績,最大破大立的是兩岸大三通,開放陸客觀光,兩岸敵意降至六十年來最低,這是台灣從來沒有見過的新局面。三月間,溫家寶一句即使是老到走不動,用爬的也要來台灣,等於以國家領導人名義,為陸客來台開綠燈,兩岸進入新時代,這是撐大台股格局的最大關鍵。
第二個關鍵因素是國民黨完全執政下,對社會國家做出最對的決策,那就是立法院通過財政部所提出的遺贈稅從五O%降到一O%的稅率調降方案,這是民進黨執政八年,想做卻做不來的事,如今在國民黨執政下立法通過了,結束了台灣長期以來資金外流的窘境。
一直以來,台灣的企業與個人,窮一生之力都在為規避遺產稅,而把錢藏在國外,台灣的資金外流,不論是在國際收支、外匯存底上面,都可看出其程度嚴重的窘況。但遺產稅降下來之後,這個資金外流的大洞似乎被堵住了。
以外匯存底為例,到今年二月為止,外匯存底已累積到二九四一億美元,等於再創新高。
比較去年金融海嘯以來,多數外匯存底大國,外匯存底都顯著降低,像南韓的外匯存底,在O八年減少三六六億美元;印度一度直逼三千億美元,如今降到二五OO億美元以下;俄羅斯的外匯存底從最高峰降下來,幾乎減少二千億美元。
但台灣不減反增,除了去年外貿順差一四八.三億美元加持,資金回流扮演關鍵性作用。央行彭總裁曾表示,去年第四季回流資金近新台幣六千億元。
這個回流趨勢,除了個人投資外,過去為避稅到海外上市的台資企業,今年起可能展開一波鮭魚回鄉浪潮。像本刊一再呼籲的台達電子公司達創,已正式公告,將以每股一.八三港元買回市場流通籌碼,在香港私有化下市,如果順利,回台掛牌機率最大。
**拭目以待台股第二季變化**
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就說過,當初讓達創在香港上市,只是不想讓集團內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他說:「沒想到其他市場可能不了解公司價值,一碗好吃的菜,如果一個市場不會品嘗,我會把它端到另一個市場!」
達創在O六年以每股三.八八港元在香港掛牌,如今希望以每股一.八三港元買回小股東持股,恐有一定難度。在香港私有化的條件,只要有超過一成的小股東反對,私有化就不會成功。
繼達創後,以存托憑證方式在美國與香港兩地掛牌的凹凸科技,向港交所申請自愿下市,也有回台上市的考慮。
過去幾年,很多台資企業科技股選擇在香港上市,但除了富士康掀起風潮外,多數台資企業科技股不單交易冷清,本益比更只有三、四倍。因香港重地產、金融、輕工業股,台灣在稅制改變後,這股資金回流潮會愈來愈可觀。
最近有二十家台商在東莞舉辦返台上市座談會,交易所董事長薛琦風塵仆仆訪問台商,正大力推動台商回台上市;像許勝雄也允諾,金寶在中國的子公司將回台上市。
這股資金回流的浪潮,很快就會在資本市場發酵。
台股在第一季以亮麗的漲勢,在外資看淡聲中,走出了一個屬於台灣特色的新格局。第二季的台股,將面對漲幅已大,急單近尾聲,加上五月繳稅旺季的考驗,能不能締造第一季的榮景,讓我們拭目以待。 (完)
--整理 張雅菁; 審校 張喜良
註: 1.專欄作者老謝--謝金河,為《今周刊》發行人兼財訊文化事業執行長.
2.以上的評論僅為摘要,並且不代表路透立場.
留言列表